周围的人都知道,我喜欢喝咖啡。

然而我并不是真的爱咖啡,我喝咖啡是一种近于求取功利的行为。

记得养成喝咖啡的习惯是在初中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就喜欢熬夜,为了保持清醒我就喜欢在小店买一瓶雀巢,那个时候雀巢咖啡之要5元一瓶。

高中后加入了生物竞赛,周末要等到八九点才能回家,第二天早上八点又要回到学校。这个晚上自然是写不了多少作业了——我如此安慰自己,毕竟周末应该要好好休息一下。早上七点钟起床,睡八个小时的话就意味着要在十一点之前躺下。睡前的两个多小时在除去夜宵和洗漱的时间后就所剩无几了,不如好好的玩一会。

十点半躺下刷手机,十一点闹钟响起,开始安慰自己七个半小时睡觉时间也是足够了的,看着突然多出来的半小时娱乐时间又陷入欣喜,变感觉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于是,七个半小时、七个小时、六个半小时......常常时间到了六个小时我就会恐慌,毕竟我清楚睡眠小于这个时间我就会开始没精神了。

当然,恐慌归恐慌,手机该玩还是得玩。

常常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实验,在人的大脑里植入电极,按下按钮就能产生快感。不出所料的,受试者不断的按下按钮,直到研究员强制收回了按钮才停止。事后,受试者表示:促使他按下按钮的不是电极在他(她)脑中产生的快感,而是停止按按钮时如潮水般的的空虚感。

这和我无法停下刷手机的心路历程是何其相似。看手机时也许无数次刷新都看不到一篇能引我深思的文章,一段令我动容的视频,但是手机屏幕熄灭后重新跌入现实的落差感却促使我继续刷新。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目十行”的好习惯,再也没有潜心发掘的耐心,转而追求直上直下的心绪发泄,非黑即白的扁平视角,借此快速满足我对快乐的追求,然后这种满足就又转而变成下一次刷新的催化剂。

以至于现在重新翻开《萌芽》阅读小说常常会遇到读了几行,却又发现突然看不懂作者的文字了,又得回到前几段自习阅读的情况。原来,一目十行的坏习惯早已深入骨髓,这种在“碎片阅读”下极为有效的方式成了对深度阅读的巨大阻碍。何曾想过以能够阅读而深深自以为然的人类有一天也会败在碎片文字面前呢。

小学语文课本里就有写“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说的太对了。一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若失去了书籍的记录,整个社会和失眠症肆虐的“马孔多”相比似乎就并无什么相异之处了。从出生到出殡,每个人重复着前辈的生活,问着同样的问题,寻找着同样的答案,最终落入无限的循环。

反之,作为阶梯的书籍垫在脚下后,我们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眺,在知识的前沿开疆拓土。总的来说,人类文明的灿烂绝对和书籍脱不开关系。

我讲这些书籍和文明的关系并不是为了证明如今碎片化阅览的潮流会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话我不敢说,也从未以为然,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沉湎于短视频中不可自拔,也不是所有人都只用到了双刃剑的反面。可是,碎片化阅览却实实在在的改变着现代人的思考方式:根据《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现代人的平均专注时间以下降到了短短的八秒。

此番变化下,我们引以为豪的,借以在有限的生命中探索无限世界的信息摄入能力被无限弱化。这样,人何以为人?

话归正传,刷完手机后,想到第二天还要参加某场生物学考试,早上出门就十分自然的在门口小店买了瓶咖啡。

这就是我爱上咖啡的原因,

之一(因为瑞幸的咖啡味道还是不错的)